吕子远:康有为的科举经历与清代广东省城的人口流动
信息来源: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9月17日上午,“康有为的科举经历与清代广东省城的人口流动”学术讲座在我馆报告厅顺利举办。本场讲座是广州市社科联主办的2023年“社科服务走基层”学会科普系列活动,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策划的以“18世纪以来广州的人群流动与城市变迁”为主题的8场系列讲座的第四场。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黄素娟老师主持讲座。主讲嘉宾是吕子远博士,吕博士长期从事的是科举制度史和区域社会史的研究,现从事艺术品的拍卖和鉴定工作。
一、引言
首先吕博士带领我们看到几个关键词,广东省城、人口流动、康有为、科举制度。整个清代的广东省城人口流动是非常频繁的,有城乡流动,还有省与省之间的流动。吕博士指出以往关于科举制度研究经常讨论社会流动的问题,即个人升迁的问题,较少谈及口流动的问题。但明清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使社会流动产生了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流动。吕博士带领我们回顾科举制度的概念,科举制度在明清国家制度里属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学制,即教育制度,另一部分是科举。虽然学制可以出仕,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但有了科举后,大部分生员、贡生都会去考科举,通过学制出仕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科举其实就是一系列的考试,通过一层层的考试,最后考取进士,遴选成为翰林院的翰林太史是所有想考取科举功名的人的最高理想。
二、明清广东科举的特点与学制改革
吕博士首先带大家回顾明初的学制,明代广东科举的应试人数其实是非常少的,最顶峰的嘉靖三十一年也才一共3000人。当时考取举人功名的主要是广州府,占了50%以上,其次是潮州府占20%左右。而科举发展到明代中期以后就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学官品位很低,学官不入流品,俸米微薄,任官须回避本省。奉礼微薄。其次,官学教育腐败。嘉靖《香山县志》记载了广东大儒黄佐的父亲黄畿年轻时曾在官学求学,舍友邀其同去偷鸡,“谢不住,即束书归”,说明当时的官学管理混乱。名家大儒往往自己设书院教学。再次,附籍冒籍严重。明代中期后,人口流动的频繁和人口的增长,很多新置州县也设置学额,外地人往往会冒藉参加科考。
清朝针对明代的科举积弊进行了大量改革。包括打击冒籍,设置学额,增加商籍和客籍学额;提高提学官和学官品位,任官只需回避本府;重建官学、创办官办书院。同时,科举制度在清代就严格了很多,削减中额,试题难度提高,增加策论。所以答者要参考很多书,并要有雄厚的资金。科举改革导致科举教育资源开始向省城集中。至嘉庆年间,广州府中式人数不断增长,而其他府州县的中式人数不断的下降,几乎无法与广州府抗衡,甚至有几个府出现脱科现象。道光年间,省城的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等三大书院中式人数十分可观。书院的山长采用聘用制,往往是有正途出身的、进士以上的功名才有资格担任,他们的科举的经验和经历是代际传递的。书院奖学金丰厚,上官课的机会多,参加录遗试的制度、政策优先。
三、道光以来省城新现象
清道光以后,省城广州出现了很多新现象。首先,士大夫开始“引体自尊”。“引体自尊”相当于当代人经常讲“躺平”。很多考上最高功名的士大夫,即翰林院编修后了,考虑到候选做官遥遥无期,就请假回乡后在省城当书院山长。与之相对的,不“引体自尊”则是考上进士、举人后未获得馆选,就到地方长期任官。其次,士子“甘除广文之馆”,即情愿做学官的现象。乾隆以来,很多士子认为当学官离家较近,又勿需回避本府,从而选择当学官。若能花钱补上实缺,省城就有大量“差事”等着他们去做,例如书院监院、修书、大吏顾问、团练剿匪、筹捐筹饷、水利工程等。
出现这些新现象与人口流动有关。因为省城有庞大的教育市场,省城受科举影响,有很频繁的考试活动。广东省城的考试是每年都在举行的,但有些州县到乡试年(逢子、卯、午、酉年开考)就会停下来,所以很多人就会去省城考试,考试规模也不断增大。吕老师指出科举考试是一次大型的社会活动,它是给省城各行各业都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影响,考试涉及到房屋租赁、纸业、文具、书籍、出版业、饮食业、娱乐业、运输业等。嘉庆十七年,专门的试馆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很多合族词早期是拜祭祖先之用,后来就建大量出租屋给应试的人临时居住。此外,省城聚集大量优秀科举人才,所以到了晚清“读书需在省城之地”,才能开阔眼界而不是闭门造车。
四、康有为的科举经历
吕博士通过一张康有为祖上的旁支世系图带我们追溯了与康有为相关人物,特别是其祖父康赞修的履历。吕老师将康有为的青少年时期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居乡,主要的活动是游山玩水、生活丰富自由;其二是居省城及外地,以学习为主。少年的康有为喜欢居乡,在自家园林里吟诗喝酒作乐。
直至光绪二年,康有为在南海西樵山结识了益友张鼎华。张氏是世居省城的名家,到了第六代张鼎华考上了进士翰林。康有为常去省城拜访张鼎华,与之秉烛夜谈,了解京朝风气。从中他了解到了当前的学术界、朝廷在流行什么,以及考取科举的学习方法。在张鼎华的介绍下,康有为结识了一大帮举人和进士以上功名的省城绅士。包括张鼎华的外甥梁鼎芬,其祖上是盐商,在祖上的教导之下,他们世代中科举,梁鼎芬更是在22岁就考中了进士授编修。在梁鼎芬的引荐下,康有为结识了黄绍箕、沈曾植、盛昱、朱一新、张之洞等重要人物。
光绪十四年,康有为进京赶考,虽落第未考上,但此次的北京行让康有为开阔了视野,写下《广艺舟双楫》,讲述书法、推崇碑学;光绪十五年还省,与廖平、朱一新论学;光绪十七年出版引起思想界强烈震动的《新学伪经考》。这两本书主要是结合了张鼎华等人所提到的京朝风气和学术流行风向,康有为一举成名。
五、万木草堂——戊戌变法前
光绪十五年,康有为回到广东,移居省城,开始收徒教学。光绪十九年,康有为考中广东乡试举人,万木草堂“座客填塞、应接不暇”。光绪二十年,由于名声在外,得以引见天子,从而拉开了变法的序幕。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北上考中进士。此后,他回到万木草堂讲书,创办报刊。在这十年间,科举考试更加的频繁,给士子们带来了更多的中举机会。
虽然康有为不是主导公车上书的人物,但对于此事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正月面见诸大臣,陈说变法事宜。随后三月二十七日他在粤东新馆开保国会,集会者数百人,在会上发表演说。康有为也在此声名鼎盛,“当时是,公车如云,来见者日数十”。康有为这十年的政治活动,与科举举办的节奏紧密结合。
六、结语
通过吕博士的介绍我们可以详细地了解到康有为的科举经历与清代广东省城的人口流动的关系。明显地看出人口的流动与城市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到了晚清时期,科举不再是单靠读书人闭门造车地努力就能考上。省城作为资源聚集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就有开阔的眼界、阅读很多书籍,更有机会考中科举。
讲座结束后,各位听众根据本次讲座的丰富的内容以及感兴趣的主题,向吕博士提出疑问并交流。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资料举不胜举,使听众们受益匪浅。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