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简介
“华韵新姿——从余翠雁女士藏品看19-20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服饰”展览是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在2020年年尾为大家献上的一份精彩的文化盛宴,展览甄选了美籍华人余翠雁女士多年搜集的80余件(套)珍藏,以服饰为切入点,通过西方人对中国服饰的审美、改造和运用,揭示19-20世纪期间西方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服饰姿态和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展览里,各种犹如艺术品般精致的服饰将会让您大饱眼福,想必总有一款会让您印象深刻。
◆80余件文物漂洋过海回“娘家”,首次亮相羊城
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服饰在世界的交流中不断碰撞和交融,迸发出不同风采。欧洲自16世纪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拉开了中西贸易的序幕,中国瓷器、丝绸、家具和艺术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而美轮美奂的中国刺绣服饰亦通过中国游记等著作在西方掀起一股充满东方情调的“中国风” 艺术潮流。美籍华人余翠雁女士虽然常年居住海外,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与研究有着异于常人的炽热。她对19世纪以来洋溢着中国风——那既像中国,又不是中国的西方奇特女服饰充满了好奇,多年来在西方搜集的一批中西并融的女服及配饰,并将这批服饰送回祖国。我馆从中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80余件文物进行集中展示,通过“衣裳:华服新貌”“配饰:旧物新用”两部分内容,呈现19至20世纪西方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服饰姿态及中西文化的关联与融合。
◆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奇特”改造,展现其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理解
云肩、挽袖、补子、马面裙、龙袍……这些具有标志性的中国传统服饰常通过纹样、配饰、色彩来彰显穿着者的身份地位,表达祝福寓意,折射出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但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具有森严等级象征意味的补子,在西方时尚人士和贵族妇女的手中摇身一变,成为备受推崇的时尚单品——各式手袋;还可以看西方人到将皇帝和皇亲贵族专用的袍服改成日常所穿的西服大衣……从这些展品折射出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服饰的改造并不遵循其原有的文化属性,更多是被这些服装的精致面料、精美纹饰所吸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服饰充满想象力的“奇特”改造。
◆馆校合作,让文物活起来
为响应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的倡导,进一步盘活博物馆的文物资源,推动教育与文化的融合,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与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携手,开展馆校合作,特别策划了“华韵新姿”展览文物活化与利用馆校合作项目。该项目将大元帅府的文物、文化元素融入高校研究生课程,将高校的实践课堂搬进大元帅府,并利用“华韵新姿——19-20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服饰”专题展的展品元素进行文创设计,推出“福到”“韵”两个主题设计系列。
推荐展品
清代蟒服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藏)
晚清龙袍改女式西装大衣
(余翠雁女士 藏)
有别于西方服饰的立体结构,中国传统服饰均为平面剪裁,将其拆解后,具有衣片宽大、刺绣花边完整等特点,西方人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结构特点,将中国晚清民国的衣裙改装成新的形态。这件女式外套是由中国皇帝和皇亲贵族专用的袍服改制而成。
民国三层四合如意人物花卉纹云肩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藏)
现代丝绒披肩镶民国贴绣红楼梦纹云肩残片
(余翠雁女士 藏)
清代补子改首饰盒
(余翠雁女士 藏)
晚清民国时期,在中国具有森严等级象征意味的补子,在西方常被制成各式手袋,首饰盒、托盘或其他家居物品。
展览现场